漢中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,另有回族、苗族、羌族、蒙古族、壯族、土家族、朝鮮族、白族、彝族、侗族、藏族、畬族、土族、哈薩克族、傣族、高山族、錫伯族等少數(shù)民族。漢中地處我國地域文化的南北交匯帶,民間文化帶有濃厚的秦、蜀、楚文化烙印。民間戲劇既有洋縣秦腔,又有漢調(diào)桄桄;民歌既有帶川味的鎮(zhèn)巴民歌,又有兼具川甘味的寧(強)留(壩)勉(縣)山歌;民居既有寬廊大院、門懸木雕的明清古居和羌藏風情的青木川碉壘式大院,又有城固韓家祠堂的獨門小院和具有蘇杭風情的青磚波形墻建筑群,還有城固古路壩和褒城天主教堂等西洋式建筑;民間工藝有南鄭高莊的棕箱、黃官的藤編竹器、高家?guī)X的土陶瓦罐、勉縣新鋪鎮(zhèn)的繡花枕頭和留壩的龍頭拐杖;民間藝術有洋縣的社火芯子、城固的高蹺和龍江的女子草龍等;還有如羌族特色的寧強飲食、西鄉(xiāng)回民和鎮(zhèn)巴苗民獨特的民風民俗等等,呈現(xiàn)出豐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。
近年來,漢中把文化貫穿于全域旅游發(fā)展全過程,推進“旅游+文化”,大力拓展文旅融合,加快推進“大漢中、古棧道”文化旅游品牌建設,組織創(chuàng)作了大型紀錄片《漢水漢中》在央視10套播出,另一大型紀錄片《漢中棧道》將在央視9套播出,還組織漢中文化藝術名家編印了每套10冊的《漢中旅游叢書》,邀請國家一級作家王蓬創(chuàng)作了《大開通-漢中交通文旅紀事》,使?jié)h中數(shù)千年的文明、燦爛文化及改革開放躍然紙上。同時,大力實施秦蜀古道文化遺產(chǎn)活化工程,省政府已專文申請國家文物局將該工程納入國家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發(fā)展工程。全市精心編創(chuàng)排演了大型舞臺劇目《漢上華章•風雅頌》之《漢雅》《秦巴山水間》《巴山深處我的家》等一批獲獎精品劇目,相繼推出了《風過菜花黃》《青木川傳奇》《古路壩燈火》及電視專題片《漢源》等一批獲獎影視作品;面向全域旅游市場打造的大型演藝精品《出師表》,在省內(nèi)外引起較大反響。創(chuàng)演的《漢頌》榮獲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劇目。包含漢中文化元素的《漢中美》《請到漢中來》等一批優(yōu)秀歌曲在央視展播并被廣泛傳唱。舞蹈《杠子•戲媒》《茶歌》獲全省舞蹈大賽最高獎荷花獎,漢中民歌《薅秧歌》《郎在對門唱山歌》獲全國原生態(tài)民歌大賽銀獎。具有漢中地域特色的國家級非遺名錄《鎮(zhèn)巴民歌》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(jié)展演,并成功亮相《星光大道》舞臺和新加坡“春城洋溢華夏情”金牌慶典活動。國家級非遺名錄洋縣《懸臺社火》和寧強縣羌族儺藝上刀山在西安大唐西市與國家級、世界級非遺藝術同臺競技。國家級非遺名錄漢中民歌《清早起來去上山》等4首非遺樂曲被納入“國家義務教育音樂教科書”。